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政要闻
  4. 国内新闻
  5. 详情

昌吉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系列报道之二

日期:2020-08-12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昌吉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系列报道之二

抓好兜底保障 筑牢民生底线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复杂局面,保住基本民生,保障百姓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自治州持续强化责任意识,以“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为原则,全面掌握困难群众需求,及时完善各项救助政策,通过实施临时救助、扩大救助范围、发放物价补贴、提高临时救助标准、简化救助程序等灵活政策,“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实施临时救助 做到“应救尽救”

“谢谢党和政府,谢谢社区干部,给我们送来面、油和羊肉,让我们可以过一个好节。”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宝诚社区低保户阿娜尔·毕拉力感激地说。阿娜尔·毕拉力是一名残疾人,一个人带着6岁的女儿生活,疫情期间无法外出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古尔邦节前夕,社区民政干事将一袋面粉、一桶清油和3公斤羊肉送到了阿娜尔·毕拉力家中,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为更好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7月份以来,全州已为受疫情影响的1976户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边缘家庭等困难群众发放价值51.2万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493户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39.3万元。

今年39岁的如克亚·哈力克是奇台县奇台镇犁铧尖社区居民,全家5口人。75岁的母亲久病卧床,大儿子上初中,小女儿才2岁,如克亚·哈力克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老人,一家人的生活靠丈夫打零工和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金维持。因为疫情防控需要,连日来,如克亚·哈力克的丈夫都没有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7月底,犁铧尖社区干部入户得知如克亚·哈力克家的情况后,向奇台镇民政办上报,不到5天时间,如克亚·哈力克就领到了500元临时救助金。

奇台县吉布库镇西槽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孙长山患有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与上高中的女儿相依为命。今年,受旱情影响,孙长山种的36亩农作物大幅减产。当看到手机短信提醒银行卡有500元临时救助金到账时,孙长山高兴地说:“政府给我们每亩地补贴了65元,现在又给我发放了临时救助金,保障了我们的基本生活,让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

疫情防控期间,为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全州各县市严格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高临时救助标准,简化救助程序,将2000元以下临时救助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取消民主评议等环节,由村(社区)把关后上报乡镇(街道)审批,实现快速救助;玛纳斯县、木垒县等6个县市将临时救助封顶线提高至5000元。截至目前,全州累计为4725名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救助金357万元,为7万人次发放物价补贴137万元,做到了“应救尽救”。

扩大救助范围 实现“应保尽保”

疫情发生以来,自治州加大摸排核查力度,全面准确掌握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和困难诉求,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分类精准救助。

孙海霞是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双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去世,女儿年幼。今年1月中旬,她被查出患有胰腺癌,住院治疗花费11.8万元。虽然通过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等报销了8万余元,但是生活依然很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吉木萨尔县民政局先后两次给予孙海霞临时救助,共计4000元。

今年,州民政局制定了《昌吉州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将因患病、残疾等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范围。孙海霞一家作为受益者享受到了全额救助。“感谢党和政府,现在我和女儿每月有900多元的低保金,能保障基本的生活。”孙海霞感激地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阜康市水磨沟乡水磨沟村村民马丁别克·伊力亚斯一家,他的妻子帕力达·吾扎提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肾衰竭,多次住院治疗花光了家中积蓄,每周还要做两次透析,一个月就要花3000元医疗费。今年7月,马丁别克·伊力亚斯一家被纳入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一家人每月有800多元的低保金,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截至目前,全州有102户189人被纳入支出型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一步兜牢了民生底线。

强化关爱服务 提升保障水平

7月4日,在木垒县新户镇农村幸福大院里,几位老人正在树荫下聊天。“在幸福大院,生病了有人管,三顿饭有人做,衣服脏了有人洗,还能和大家一起打牌、聊天,日子美呀!”77岁的五保户仁建新高兴地说。

近年来,我州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统一管理、保障服务”的原则,制定下发了《自治州建设农村幸福大院解决困难老年人生活照料问题工作方案》,通过改建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方式,统筹县域养老资源,实现困难老年人集中居住、集中管理、集中服务。目前,全州有农村互助院280个,今年又新建改建农村幸福大院10个。全州计划投资7031万元,年内实现乡镇有需求的困难老人集中养老全覆盖。

针对特困供养人员、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我州强化关爱服务,分类落实保障,系统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我州印发《关于转发<关于提高全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的通知>的通知》,将残疾人“两项补贴”由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目前已累计为16489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992万元。

疫情期间,州民政局面向社会公布9部24小时民生保障咨询热线,为群众答疑及解决困难诉求100件,做到件件有回音。

同时,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为生活自理困难的独居老人和重病重残人员提供照料护理服务,为1603名居室内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利用电话、网络等为老年人提供与亲属沟通服务,引导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今年以来,全州新纳入低保1949人、特困人员87人;上半年为5083户困难家庭发放最低生活保障救助金1941万元,为1966名特困供养人员发放救助资金1102万元……我州兜底保障人群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更加坚实。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jrjj/232977.jhtml

相关稿件

昌吉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系列报道之二-昌吉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