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刘茜)2月4日清晨7点,38岁的加依兰·巴合道列提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给8头奶牛喂料,用挤奶器挤牛奶,烧水起灶给孩子做早餐。
加依兰·巴合道列提家住昌吉市榆树沟镇牧业村二片区。几年前,她的丈夫因病去世,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女儿,她从不抱怨。
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落地,她家迎来了幸福曙光。从住房、医疗到发展家庭作坊,一个个优惠政策让她看到了希望,干劲儿十足。
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牧业村“访惠聚”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组织下,加依兰·巴合道列提到昌吉市阿什里乡的合作社参观乳制品制作,合作社老板看上了她的手艺,想聘请她做奶疙瘩。因为离家太远,加依兰·巴合道列提没有答应。
2015年,她开始在家手工制作奶疙瘩。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她做的奶疙瘩,从无人问津到不愁卖,逐渐打开了销路。
这几年,加依兰·巴合道列提陆续花了4300多元购置了挤奶器、搅拌机、晒制竹帘等工具。“我每天能做4公斤奶疙瘩和2公斤酥油,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加依兰·巴合道列提一边翻动奶疙瘩一边说。
加依兰·巴合道列提把家里拾掇得干干净净,墙上贴着孩子的奖状。“去年,我家收入4.5万元,有做奶疙瘩、种植蔬菜的收入,有流转土地费和享受国家、地方政策的补助。”80多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里炉火正旺,暖意融融,加依兰·巴合道列提在灶旁娓娓道来。她养殖了8头奶牛,这个冬天备了60吨青贮饲料和1000袋苞米杆。
正说着话,昌吉市大西渠镇的哈萨克族小伙阿亚提别克开车来到加依兰·巴合道列提家,购买了2公斤酥油和2公斤奶疙瘩。“现在和我家合作的商店大大小小有十几家,最远能卖到沙湾县。2月2日,一个昌吉店主一下子就买走了10公斤奶疙瘩。”加依兰·巴合道列提开心地说。
“家里的每一分钱,妈妈都记得仔细,花得精细。她想多攒点钱,以后在昌吉市区买套房,方便我和妹妹上学。”大女儿艾丹娜·吐尔逊别克告诉记者。
“我给我家的奶疙瘩起了个名字,叫‘妈妈的味道。’”艾丹娜·吐尔逊别克说。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cjxw/25313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