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对口援疆
  4. 援疆动态
  5. 详情

抒写润物育人新篇章——福建省、山西省教育援疆工作综述

日期:2021-07-23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天山脚下的昌吉州,现在正是风景最美的时节。

  徜徉在庭州南北,除了观自然美景、品特色美食、赏昌吉风情,还可以体味遍布城乡的“福建元素”“山西力量”。

  福建省、山西省坚持把教育援疆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筑基工程”“民生工程”“未来工程”,举全省教育系统之力,硬件软件并举、“输血”“造血”并重,结合昌吉州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不断加大教育援疆投入,不断加大支教教师选派力度,进一步拓展“组团式”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度、广度与厚度。

  释放“组团式”教育援疆效应

  “没问题,这三个班的物理都交给我了,保证完成任务!”来自福建的周明老师一来学校报到,就接受了教学任务。

  周明,福州铜盘中学一级物理教师。2020年4月9日,作为第八批福建援疆专技人才来到昌吉州第二中学开展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

  面对三个不同层次不同班级的150多名学生,周明积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分析历届学生的情况,根据教情学情制定了一套符合当地学生的教学计划。在2020年度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周明所带班级学生的物理这一科目通过率达100%。周明还积极分享福建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新方法,得到受援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

  千秋大业,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生之基,更是发展的根本。

  福建教育援疆力度大,每年都组织一大批福建名师到昌吉州培训当地教师,并选派昌吉州的教师到福建培训。厦门市在吉木萨尔县创立“福建厦门援疆班”,立足一个班级,带动一所学校,历年高考成绩喜人。福建援疆教师共开设支教课程40门,涉及班级216个,培养学生1.02万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援疆教师蔡伟聪,帮助吉木萨尔县职业技术学校设立汽修相关专业,并成为该校重点学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青青天池畔,清清汾水边,汾水天池水相牵;巍巍博峰峻,巍巍太行美,晋阜依依心相连……”6月8日,在阜康市,由山西援建的晋阜双语幼儿园的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孩子们用歌声表达对山西人民的感谢。

  为让阜康市的适龄幼儿享受到援疆成果,2014年山西省投入800多万元建设晋阜双语幼儿园。建成后,还开设了“山西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山西的建筑、旅游和饮食等方面的文化特色,加强两地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山西省深入推进“组团式”教育援疆,省直属21所和11个市级优质学校与受援地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山西省共派出各类教师近千人,为受援地新建校舍9.3万平方米,改善了5700名学生的学习环境。在昌吉州第三中学开办“山西班”,开启“1+N”教育援疆模式,尝试开展短中长期相结合的柔性教学人才援疆工作。

  2020年,山西省高校对口招录受援地学生增加到100名,指标同比提高10%。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安排援疆资金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每人每年6000元。

  软硬件建设并驾齐驱

  眼下,在阜康市西南片区城关镇,一座崭新的学校——阜康市晋阜小学拔地而起。教学楼外墙上的“援建”字样,在阳光下闪烁着别样的光彩。作为山西省援疆项目,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晋阜小学解决了周边22个村、11个社区1620名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全新的不止校舍,还有全新的办学模式。

  为加强晋阜小学信息化建设,山西省为该校配备了价值1300多万元的教育教学及信息化软硬件设施设备。硬件设施设备包括室内朗读综合管理平台、3D打印机、手持3D扫描仪、小学生不倒翁按摩音乐放松椅、书法室学生自动笔洗等;软件则包括小学语文汉字智能授课系统、智慧书法教学系统等。

  为创办高质量教育名校,晋阜小学学习借鉴山西省义务教育优秀经验,与山西省太原市九一小学建成“手拉手”联谊学校。接下来,两校将逐步实现信息化互联互通,使相隔3000公里的两地学子同步共享九一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晋阜小学智慧化校园建设水平,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041.png

 山西省援建的晋阜双语幼儿园。(图片由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提供)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西林路幼儿园,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的在室外小操场做游戏,有的在种植园里学习种植蔬菜,有的则在沙坑内嬉戏玩耍。

  山西省援助3417万元提升扩建西林路幼儿园,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当地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2020年12月11日,福建援疆宁德分指挥部为呼图壁县宁德小学700名学生捐赠1000余册图书、1400套校服和720双鞋子。

  宁德小学是福建省宁德市2020年援建交钥匙工程项目之一,投资1586万元,位于呼图壁县雀尔沟镇五个行政村的中心地带。学校规划24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080人,目前在校生697人,牧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99%。

  12岁的迪娜拉·阿依丁,去年告别了大山里的土块教室,来到全新的宁德小学读书,她的爸爸妈妈也从大山里搬了出来,在雀儿沟镇买了楼房。作为住校生,她每月有150元伙食补助,宿舍有热水可以洗澡,爱学习的她一直将考上清华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福建省宁德市在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援疆教师作用,从教育软环境入手改善教育环境。今年以来,宁德援疆教师以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学为试点,采取送一节精品课、开设一堂讲座、组织一次团辅拓展活动、指导一个社团、建设一面文化墙等形式,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以点带面,逐步向县城薄弱学校、牧区辐射开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实现教育援疆效益最大化。

  2020年10月20日,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第三中学与昌吉市第一中学空中教学研讨互动课堂正式开课。这个由援疆专技人才陈军负责的“空中课堂”项目为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开创了一种全新模式。

  扶犁深耕推进“精准滴灌”教育

  从山西到新疆,这可能是山西援疆教师李志强最远的上班路。2017年2月,山西省实验中学的地理教师李志强成为一名援疆教师。两年半的时间里,李志强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坚持,在五家渠第一中学收获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认可,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经验。

  2019年8月26日,李志强的妻子董梅也来到五家渠市支教,成为援疆队伍中的“夫妻档”。

  山西省通过“定制式”教育援疆行动,提升对口帮扶单位的办学水平,促进两地教育共同发展。

  2015年开始,山西省晋城市对口帮扶兵团第六师芳草湖总场所属的5所学校(幼儿园)。围绕受帮扶学校教学实际,晋城市对帮扶学校进行课改推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开展打造学科团队、学生自主管理、集体备课、教师积极性提升、班主任队伍培训、教师课题研究等多项“定制式”精准帮扶活动,提高当地教师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

  晋城市还在2018年试点实施教育援疆“手拉手”工程,开展组团援疆、共学共建模式新探索。通过开展校长和校长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大队辅导员之间的“手拉手”活动,建立完善跟踪服务制度,进一步精准化做好教育援疆工作。

  “在福州,刘妈妈给了我们第二个家。”提起学校的“刘敏榕工作室”,福州大学2017级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祖力米热·艾买提满怀感激。7月19日,“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昌吉揭牌。

  “刘敏榕工作室”是福州大学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适应环境、成长成才而成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是福建省第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该工作室由校内专家团队、新疆内派教师管理团队、援疆专家团队、创新创业团队和其他援助团队共同组成。除了组织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指导外,还开设了专题辅导班,在每周四、周五、周六晚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高数、英语等课程辅导,使少数民族学生毕业率达100%。

  “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揶锄头要掘芋……”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中心小学音乐社团的学生们认真演唱着充满闽南童趣的歌曲。

  2020年,福建援疆教师林丽川将福建闽南童谣《天黑黑》与新疆本地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在送教下乡实践中,创新闽疆文化交流交融方式,深受当地师生的欢迎。

  五工台镇中心小学长期以来以建设“乡村少年宫”为载体,以“打造生命科学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题,成立了鼓乐飞扬、书法、舞蹈等20多个社团,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为了给社团增加一些新的元素,福建援疆教师周瑞锐、王新春、刘登飞、林丽川等,坚持每周四下午到五工台镇小学参与指导学校社团活动。

042.png

福建援疆老师周明正在上课。(图片由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提供)

  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双休日时间,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以“爱国爱家乡爱学校、讲文明懂礼貌敬师长、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对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中心小学200米围墙进行主题图案设计和制作,还把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写在了学校大门围墙的醒目位置上。

  福建省、山西省教育援疆,为昌吉州的孩子们美好未来筑基,有力助推昌吉州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cjxw/273023.jhtml)


相关稿件

抒写润物育人新篇章——福建省、山西省教育援疆工作综述-昌吉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