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手共植“团结树” 同心培育“幸福花”
——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段祺沛)近年来,阜康市三工河哈萨克族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三工儿女一家亲,民族和美共筑梦”为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2017年,三工河哈萨克族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聚焦主线强责任,共推创建工作“一盘棋”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委统筹、政府落实,专题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18次,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全乡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成立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三工河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工作要求,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强化责任意识。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终考核,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评优选先、村级“星级化”创建、党员“双联双领双评一服务”的考核依据,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重点工作同部署、共推进、同落实。
干部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强化指导推进。建立乡党委定期调度、包联领导蹲点指导、创建办常态督促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清单、及时研判、销号整改,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从安排部署、推进落实到督促指导的工作闭环,凝聚起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聚焦文化强引领,共筑精神家园“一条心”
宣传教育聚人心。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和党员干部培训必修课,累计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120余次。将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传承中华文化有机结合,投入50余万元打造石榴籽文化大院,组建雪莲花、花蕾等“草根”文化团队,依托农牧民夜校、民族团结大舞台等,通过阿肯弹唱、马背上的宣讲等形式,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乡村百日文体竞赛等文化活动7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达24万人次,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文化融合强根基。依托5A级景区天山天池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哈萨克族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打造以各民族守望相助为主题的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重点实施了“生态休闲度假”“哈萨克族民俗文化体验”“寻味丝绸之路”“民族团结历史教育”四个特色品牌、14个文化旅游项目,创作了《十唱伟大领袖》《三工河的浪花》等23部作品,舞蹈《黑走马》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民族特色美食在央视《味道》栏目播出,“天鹅舞”“擀毡”等10项非遗项目被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各民族之间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乡机关干部杨轩和结对亲戚一起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典型引领作表率。大力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举办道德讲堂、“微表彰”“微联谊”等活动50余场,累计评选出民族团结进步“好邻居”“好家庭”“好个人”等典型432个,带头致富的自治区级劳动模范托林、乐于助人的阿达力夫妇、热心公益的“曙阿克”志愿服务队爱心妈妈扎哈依的事迹家喻户晓,其中《巴扎汗的眼睛亮了》《瘫痪多年的努尔汗站起来了》两个民族团结典型的故事被人民日报、央广网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国语教育促交流。全面推进农牧民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打造“毡房课堂”“工厂课堂”“阿肯弹唱课堂”等5个各具特色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平台,开展“小手拉大手”“干群一起学”等活动,累计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650余场次,培训群众10000余人次;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40余场次,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为各民族沟通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聚焦民生强保障,共推经济发展“一股劲”
特色产业助增收。依托天山天池民俗风情园,采取“合作社+公司”运营模式,组建瑶池旅游合作社,带领全村102户牧民发展毡房经济,风情园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康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打造花儿沟村3000亩文冠果茶种植基地,带动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发展壮大骆驼特色养殖,打造规模化骆驼养殖合作社4家,养殖大户达70多家,拜斯胡木“骆驼一品村”初具规模,驼奶等产品远销区内外。2021年底,全乡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
三工河哈萨克族乡为老党员过集体生日,各族老党员一起吃生日蛋糕。
保障民生增福祉。坚持把每年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圆梦基金等12类民生保障项目落实落地,学前教育场所应建尽建、适龄幼儿应入尽入;乡村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发放农牧业、民政、住房等各类惠民补贴2亿余元,累计投入1.5亿元完成乡村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惠及群众1200余户,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乡村振兴开新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对1161户3992人返贫动态进行监测,帮助32户群众稳定脱贫。扎实推进清洁家园、“厕所革命”等六大专项行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946万元,实施提升农牧民聚居点环境整治、节水灌溉8个乡村振兴项目。大力推进人才振兴,积极鼓励各类返乡人员引领产业发展,选树培育致富能手47人,让他们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当先锋、作表率,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进。
聚焦交融润民心,共建邻里和睦“一家亲”
结对认亲促交流。深入开展“四同四送”“两帮两贺一慰问”活动,结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你到我家吃粽子、我到你家喝奶茶”“五个共同育五情”等主题联谊活动320余场次,捐款捐物6000余件,各族群众在“互进家门、互祝节日、互学习俗”等活动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
三工河哈萨克族乡举办篝火晚会,干部与结对亲戚欢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构建互嵌促和谐。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推进各民族互嵌式居住,打造大泉、拜斯胡木等5个互嵌式居住片区,形成了各族群众交流交往、邻里守望相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全乡3所幼儿园实现混班混宿,12名教师与69名学生结对子,各族学生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成长在一起。积极开展兵地共建活动,与兵团222团签订共建协议,兵团102团在花儿沟村设立“圆梦基金”,常年资助村里困难大学生,搭建起兵地民族团结“连心桥”,实现了兵地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民族团结共创、融合发展共建。
共同发展促团结。引导各族群众在农业生产、畜牧养殖中互学互助,把民族团结元素融入村民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拜斯胡木村301户汉族和405户少数民族结成对子,“我帮你种菜,你教我养殖”共同致富。成立了“一家亲”农业种植、哈尔胡养殖等合作社8家,由70多户各族村民联合成立的伟开骆驼养殖合作社存栏骆驼2500余峰,每户年均增收达5万余元,各族群众心手相连、守望相助,携手奔向共同富裕路。
聚焦共治共享,共绘精诚团结“一幅画”
加强法治建设。把民族团结融入村规民约,让各族群众在广泛参与基层治理中,依法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全民普法,通过法治大培训、“村民说事日”等形式推进普法工作,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宣传培训500余场次,引导各族群众学法、守法、懂法,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三工河哈萨克族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提升治理能力。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要求,巩固自治区优秀平安乡镇创建成果,织密乡、村服务群众网格,解决群众困难诉求和矛盾纠纷,实现平安村创建全覆盖,240户被评为优秀平安家庭。建立与周边团场、乡镇联勤联动、疫情防控长效机制,群防群治水平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化解矛盾纠纷。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三级台账、四级解决”等机制,聘请法律顾问4名,建立村级人民调解工作室,组织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成立人民调解员队伍,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25件,化解率100%,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五年来,三工河哈萨克族乡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全乡形成了各民族手足相亲、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cjxw/30174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