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组织工作
  4. 人才工作
  5. 详情

人才振兴看新疆丨科技特派员 派送“杏”福密码

日期:2022-08-10
来源:央广网
【字体:

央广网阜康8月8日消息(记者 李昊轩)十四年前的荒山秃岭因他变为一片杏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餐露宿,温饱不计,他用双手播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至此,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水磨沟乡山泉中心村因杨添慧同志成为科研创造、绿色创造美丽乡村的样板。

“以前村里很少有外地人来,现在处处绿树成荫,成片的杏园每年都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采摘。”说起山泉中心村的变化,村民们不由地对杨添慧竖起大拇指。

位于新疆昌吉州阜康市水磨沟乡山泉中心村的杏园(央广网发 水磨沟乡 供图)

山泉中心村地处阜康市南部山区,海拔800至1200米,属逆温带气候,这里的村民多年来主要以种植小麦、棉花为生。十多年前的一天,杨添慧在实地考察中发现河谷中存有野生杏树,在阜康市科技局工作多年的他敏锐地察觉到这里的气候条件很可能非常适合杏树的生长。

在经过充分调研后,杨添慧决定深入山泉中心村,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当地农民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时恰逢村里的学校搬迁,我一下子就相中了老校址和学校背靠的荒山。”杨添慧说道。

杨添慧正在山泉中心村实地考察(央广网发 杨添慧 供图)

2006年,杨添慧拿出仅有的4万元积蓄,引进了欧洲金太阳、美国凯特、法国红杏等十多个品种,在搬迁的老学校后的荒山开始试种。

“村民的地都是金疙瘩,不能说存活了就算成功。金太阳生命力强,但果实口感有些欠缺,红杏口感好,但挂果率太低了,得想办法找到更适合村民种植,更贴合市场的新杏种才行……”就这样,杨添慧开始尝试杂交培育新品种。挖沟移栽、授粉杂交、嫁接修剪……杨添慧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不同品种杏树的坐果期、成熟期、果实品质、抗风抗寒等情况。经过近10年科研攻关,成功培育出“杨选杏一号”“杨选杏二号”等优质杏种。

新杏种培育出来后,杨添慧经常在杏园开展科普培训活动,他希望通过现场示范和手把手教授的方式发展一批种植示范户,再用示范户的成功案例引导更多村民们试种新杏种。

杨添慧在杏园开展科普培训活动(央广网发 杨添慧 供图)

许存梅就是当年第一批试种新杏种的村民,如今,她家中的26亩地全部改种新杏种,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杏子大姐”。“以前我们家主要是种包谷和土豆,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也不高,现在,我在杨师傅的帮助下成功种植新杏种,加上林下养殖,今年收入能达到17万元。”许存梅开心地说道。

山泉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孙明星说:“目前,我们村有30多户人家都在种植新杏种,种植面积达300多亩,杨添慧同志培育出来的‘杨选杏一号’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果实品质高,相比于传统农作物优势很明显。”

游客在杏园里采摘(央广网记者李昊轩 摄)

2022年7月,山泉中心村迎来杏子采摘节,采摘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000多人,杏果还没上市就被游客采地干干净净。游客的到来不仅节省了村民采摘的人工费,还带动了村里的餐饮旅游业。望着如今欣欣向荣的山泉中心村,杨添慧欣慰又坚定地表示,“要继续做好乡村振兴的科技先行者、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和服务‘三农’的贴心人。”

“杏”福在村民手中不断传递,丰收的喜悦也在山泉中心村绽放。近年来,昌吉州坚持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开展科技人才带富工程,紧扣重大项目建设、基层一线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需要,精准选派148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平均每村就有3名科技特派员。正如杨添慧一样,科技特派员们乡村振兴、科技致富的信念正在默默感染着每一个人。

(本文来源:央广网http://xj.cnr.cn/xjfw_1/xjyw/20220808/t20220808_525954496.shtml)

相关稿件

人才振兴看新疆丨科技特派员 派送“杏”福密码-昌吉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