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要求把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地处我国西北边境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边境线长1197公里,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近年来,阿勒泰地区积极探索以可可托海党性教育基地为龙头,党建图书馆体系为支撑,一县一特色为基点的“党性教育综合体”,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以实际行动稳边兴边、富民固边,践行好初心和使命。本期《关注》版邀您一道走进新疆阿勒泰地区,看“党性教育综合体”是如何打造的。
——编者
如何在可可托海像挖掘精选珍稀矿藏一样,提炼高纯度、高能量的红色基因?
挖掘新时代可可托海精神
●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精神,使之成为坚定信念、坚守信仰的精神之“钙”
可可托海不是海,不了解它的人甚至把它跟“可可西里”混淆。可可托海,是一个因矿而生的小镇,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城东北48公里的阿尔泰山间。从中国地图上看,这里正处于“雄鸡的尾巴尖儿”。可可托海曾一度承担着向“两弹一星”工程提供重要稀有金属原料的重大使命。如今,封矿已久的“国家高度机密”,正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讲述传奇故事,传播可可托海精神。
新中国成立之初,可可托海建设者在-50℃的中国“寒极”,用火一样的激情,忠诚于党、爱国担当,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助推“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偿还前苏联外债做出无可取代的贡献。边疆地区不缺资源,但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几年前,阿勒泰地委决心建设可可托海党性教育基地。阿勒泰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政法委书记朱新说:“老一辈建设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爱祖国、忠于党、系人民的誓言,也正是今天每名党员干部要学习和践行的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为内容的可可托海精神。”2015年,阿勒泰地区立足实际,开始倾力打造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并定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富蕴县委书记刘成说:“可可托海的历史赋予了可可托海独一无二的人文记忆,打造可可托海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就是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记住‘三号矿坑’出产的不只是矿产品,更是各族人民生死与共、用汗水和鲜血筑起的中国脊梁。”
2017年底,秉承“利用好可可托海红色资源、发扬好可可托海红色传统、传承好可可托海红色基因”这一主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正式挂牌。干部学院紧紧抓住可可托海丰富的红色历史资源,以现场情景教学、主题课、专题课为主要教学手段,将老一辈留下的那段难忘的历史功勋呈现在学员面前,成为追寻功勋脚步,汲取信仰力量最直接的教育基地。“我们开发了8个现场情景教学点,每一场教学都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与追捧。大家心灵上受到的震撼是巨大的,汲取到的力量无比强大。干部学院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从去年开始,增加了读诗歌、悟精神课程。通过老一辈当年创作的诗歌等文学作品,深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副院长韩庆说。
过去,党性教育往往是纯理论教育,内容单调,对党员干部吸引力不强。说起党性教育,朱新深有体会,“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可可托海精神,让党员干部全面了解可可托海老一辈建设者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不仅增强党员干部爱党爱家乡的情感,更能发扬可可托海精神,使之成为坚定信念、坚守信仰的精神之‘钙’。”
近年来,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并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委(党组)批准的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每年学院承办培训的“档期”排得很满,疆内外各类党性教育主体班次都争相预约。一名参加可可托海党性教育培训的干部动情地说:“通过参观‘三号矿坑’、‘八七’选厂、地下水电站等现场,挑矿石体验式学习,我们流下了眼泪……可可托海精神已经像一粒种子,根植在大家心中。”
如何有效破解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
党建图书馆四级联动
●以地区党建图书馆为中心,全面建设县市分馆、乡镇图书苑、村图书室,开辟政治训练新平台,确保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日前,在福海县齐干吉迭乡加郎阿什村党建图书室内,以“诵读红色家书,牢记初心使命”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正在举行。参会的17名党员分别诵读红色故事,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通过诵读红色家书,我们收获的不仅是震撼、铭记,更是奋进的力量。”党员畅所欲言,现场气氛活泼严肃。
党建图书室离家近,借阅方便,受到党员群众追捧。“村里的党建图书室书籍多、环境好,尤其是党的各项政策理论书籍,更新上架快。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得认真学习领会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好余热,当好政策理论宣传员……”老党员刘新敬就被图书室“圈粉”,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坐坐,读书看报。
针对党性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2018年初,阿勒泰地区着眼于丰富党员干部多元化学习载体、搭建党建知识系统化平台,成立新疆首个党建图书馆。该图书馆集党史展示、图书阅览、党性教育等为一体,拥有图书2万余册、报纸杂志23种,开发党建数字图书馆1个,配有图书查询机、电子书借阅机,有效满足了广大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需要。
阿勒泰地区组织各部门(单位)、国有企业党员分批次到党建图书馆过组织生活,还选聘了专(兼)职辅导员,指导党员大会、主题党日、专题党课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促进党的组织生活标准化和规范化。
为使边疆地区党员干部接受优质党性教育资源,阿勒泰地区不断拓展党建图书馆体系服务功能,建立“金山大学堂”,定期邀请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及党校教师,围绕政治理论、理想信念等内容,利用图书馆内的“四级培训共享系统”,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授课,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均衡共享。目前,阿勒泰地区四级联动,以地区党建图书馆为中心,全面推进县市分馆、乡镇图书苑、村图书室建设,积极打造功能更全的党建图书馆体系。“这就开辟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强化政治训练新平台,找到了一条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新途径。”朱新说。
“以前接受党性教育,一年也就参加一两次,现在有了党建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需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党的各项理论政策。”此外,更让党员干部激动的是,“足不出区就可以聆听金一南、张其成等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还能与专家互动,更利于接受,极大提升了学习实效。”目前,全地区4.5万余名党员干部通过听党史、开展读书活动、接受忠诚教育、共过一次组织生活、开展一次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接受党性教育,增强了党的组织生活仪式感,激发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确保党性教育入脑入心见行动。
如何“对症下药”,使党性教育更有针对性?
一县一特色汇聚“红色力量”
●共建7个家门口的党性教育基地,功能各异,融入当地农牧民生活圈,深入推进党性教育常态化
在哈巴河县边境线上,有一个全国离边境线最近的连队,被称为“西北边境第一连”,与哈萨克斯坦国隔河相望。走进一连,刻有“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字样的两块石碑特别引人注目。近年来,哈巴河县着力打造“西北边境第一连”,以一连团史馆、地窝子、军垦人旧居等为重点,推出屯垦戍边党性教育基地。
在阿勒泰市红墩镇“户儿家”文化大院,墙上挂着一幅幅黑白老照片:碓窝、打绳机、石磨、马镫子、缝纫机、棕绳……300多件“老物件”讲述着19世纪中叶以来40余户汉族人家与当地少数民族互敬互爱、亲如一家的故事。近年来,阿勒泰市借助“户儿家”文化大院,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开展党性教育。
在布尔津县“中苏航运老码头”红色党性教育馆内,中苏航运矿石及当年码头工人的实物、照片等物品陈列于此,生动地还原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布尔津县老码头承担出口可可托海矿石任务的情形。当时恰逢3年自然灾害,布尔津人用“宁肯饿死累死也要为国还债”的精神信念,打赢了一场又一场背矿装船保出口的战役。这些可歌可泣的真实事迹串起了老码头的红色记忆,成为宝贵的党性教育资源。
……
为了确保每一名党员都能在家门口接受党性教育培训,近年来,阿勒泰地区一直开展“一县一基地、一县一特色”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依托县市特色,逐步打造出福海县“援疆情”教育基地、吉木乃县萨尔吾楞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河县“阿尼帕老妈妈”主题教育馆等7个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党性教育基地,形成了一个个坚不可摧的“红色矩阵”,汇聚起了强大的“红色力量”。进一步深入推进党性教育常态化,阿勒泰地区制定党员干部定期进红色教育基地制度,分期分批安排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进行党性分析,结合七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节日,举办党史、新中国史等专题讲座……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朱新介绍,“结合每个县的实际特色,建设家门口的党性教育基地,已经融入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圈,为经常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阵地保证。”
(整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新疆阿勒泰地委组织部提供)
图①: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参加党性教育的学员正在体验当年背矿石的艰辛。
图②:在可可托海,党性教育融入农牧民生活圈。
图③:布尔津县开展“党建图书荐读诵读”活动,党员干部在党建图书馆推荐党建读物。
图④:福海县福海镇建北路社区全体党员干部走进党建图书馆观摩学习。
图⑤: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三号矿坑”。该矿坑为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及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英雄矿”“功勋矿”。
(本文来源:昆仑网http://www.xjkunlun.gov.cn/xw/djdt/46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