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政要闻
  4. 国内新闻
  5. 详情

昌吉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日期:2020-08-18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昌吉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生态修复扮靓庭州

走进位于呼图壁县境内的塔勒德牧场,看不到成群的牛羊,只见绿草青青。事实上,这里过去确实是个牧场,在当地实施的“禁牧还草”工程推动下,牧民带着牲畜搬离大山走向新生活,这里才有了这幅原生态的自然景象。

塔勒德牧场地处天山腹地,这里生长着天山云杉,它们平均树龄在180年以上,年纪最大的有200多岁。这片区域是呼图壁河与雀尔沟河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滋养着数百万生灵。

在呼图壁县,同塔勒德牧场一样回归本来面貌的,还有60多万亩天然草场。当年与塔勒德牧场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以伐木作为经营项目的林场。如今,嘈杂的电锯声早已消失,而当年的伐木工变身为林区管护员,守护着这片茫茫林海。

在昌吉市北部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中间,一片490多万亩的荒漠静栖于此。历史上,随着不合理开垦、放牧、打井等人为破坏,使得这里地下水水位下降、原始梭梭林等沙漠植被面积减少。

这几年,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昌吉市完成北部荒漠154家农场20.5万亩国有农用地的生态恢复工作,并将部分区域划定为地下水禁采区,关停机井300眼。如今,拔地而起的10万亩1300多万株梭梭、红柳等筑成一道道绿色长龙。

大河奔流,小河潺潺。干旱少雨的新疆,水是生态修复最重要的自然要素。

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老龙河胡杨林是距离乌鲁木齐最近的原始次生胡杨林,区域总面积308平方公里,有天然胡杨林10000多亩。这几年,园区从引水灌溉、退耕还林、围栏禁牧等方面持续加大对胡杨林管护力度,目前,生态输水已达2100多万立方米,人工造林3000多亩,曾经岌岌可危的胡杨林生态走廊如今生机盎然。

一泓清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态之源。生态优,则家园优。

初秋的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水天一色,景色宜人。2010年以来,玛纳斯县先后投入3亿多元,实施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塘还湿,使湿地面积从9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7万亩,增长了近一倍。

木垒县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二道沙窝牧场土壤盐碱化严重,易旱易热、漏水漏肥,55岁的村民库里拜和退伍老兵刘宏英带领团队已在这里度过了3个春秋,种下了1000多万株梭梭。如今,绵延数公里的方格沙障和葱郁的梭梭林,锁住了风沙的脚步。

近年来,木垒县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人工栽植梭梭及基础设施建设,累计设立封禁保护区34个,保护面积42.8万公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9万亩,完成封育面积68.5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由12.8%提高至现在的13.9%。

6月1日,在位于吉木萨尔县境内的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刚出生不到1周的一匹普氏小野马正在晒太阳,它的母亲形影不离保护着自己的“萌宝”。

我州建立了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森林生态体系和防风防沙防护林体系,有效促进了生态改善。全州现有木本植物资源280种,野生动物资源3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42种。

“种植的棉花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地可减少施肥近10公斤。”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立胜介绍说。

今年,呼图壁县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10万亩,与物联网控水施肥灌溉、虫情实时监控等新技术有机结合,节本增效、绿色环保成效显著。同时,建立棉花、小麦和玉米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个共700亩。

今年上半年,我州强化土壤污染源预防,将36家企业纳入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编制完成24个高关注度地块布点方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建成“农家肥+野生绿植”堆肥示范点8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8个,辐射面积近250万亩。实施奇台县、昌吉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市)推进工程,全州春季回收农用地膜3758吨。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jrjj/233619.jhtml

相关稿件

昌吉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二-昌吉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