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最美“石榴籽” 画出最大“同心圆”
——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见闻
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 宋华敏)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型材料、现代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园区,也是多民族职工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给昌吉高新区发展注入了无尽活力。如今的昌吉高新区,各族职工群众正团结一心,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金秋助学”倾真情
12月24日,昌吉州锐通木业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人员将一份《2021年民族团结一家亲“金秋助学”方案》递到了董事长郭艳伟手中,他拿起笔批了“只能增加,不能减少”8个大字。
“金秋助学”活动在锐通木业已经开展了整整10年。早在2011年初,昌吉高新区领导组织爱心企业深入辖区6个村访贫问苦。当了解到辖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家庭时,便下定决心,要让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有学上。
“孩子上学事关未来,克服困难也要帮助他们。”时任锐通木业董事长、郭艳伟的父亲郭景华组织制订方案,当年秋天就开启了“金秋助学”活动。
人间大爱,贵在传承。2018年底,65岁的郭景华退休了,他将捐资助学的接力棒传给了郭艳伟。2011年至今,在父子俩十年如一日的爱心倾注和全厂员工的支持下,锐通木业先后投入73.7万元,资助237名学生继续上学。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昌吉高新区党工委倡导下,辖区企业积极效仿锐通木业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金秋助学”活动的做法,2016年以来,160余家企业向1100多名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共出资200余万元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促进就业用实招
12月26日,又到了周末,从和田地区皮山县到新疆娃哈哈乳业有限公司务工的阿卜拉江· 伊德日斯巴柯像以往每个周末一样,打开手机跟父母视频,他说:“企业对待每名员工就像对待兄弟姐妹,还让员工住进了夫妻房,我和媳妇住在厂里就像回到家一样。我现在每月工资4000元钱,可好啦,你们就放心吧。”
2016年以来,昌吉高新区积极倡导“打造家一样园区,建设家一样企业”。娃哈哈公司当年便投资1499万元建成了60套廉租房,让50多对夫妻在厂里安了家,并投资20余万元完善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篮球场等配套设施,积极营造“家”的氛围。
在“家文化”温润下,昌吉高新区吸引力明显增强,4年来帮助各族员工3200余人(次)实现就业,人均工资3500元以上。
榆树沟镇牧业村村民努那兰别克·巴肯夫妇以前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去年昌吉高新区结亲干部帮他们找到在新疆恒安纸业有限公司工作的机会,现在夫妻俩每月可以拿8000多元工资。努那兰别克·巴肯开心地说:“有工作了,日子越来越好了。”
昌吉高新区坚持人员录用和技能培训两手抓。近年来,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徐工海虹培训学校为昌吉高新区40多家企业输送300余名实习生。恒安纸业、汇源果汁、娃哈哈等多家企业先后送160余人参加总公司组织的培训。
造福群众使长劲
走进如今的牧业村,坑洼的土路被平坦宽敞、四面通达的柏油路所取代。暮色降临,一盏盏路灯亮起来,村民晚上摸黑走路已经成为历史……说起这些变化,村民们竖起大拇指说:“这全是高新区干部来村里结对认亲带来的变化!”
2016年底,昌吉高新区101名机关干部到牧业村结对认亲。4年来,他们坚持在“情”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注重集中发力,积极向党工委、管委会反映重点问题和重大难题,积极改善村容村貌,用心用情帮村民改善生活条件,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牧业村二片区供水管网建于1996年,近几年管网老化、水压不足,导致村民用水困难。结亲干部及时与工作队协调,向昌吉高新区反映这一问题。昌吉高新区积极协调三屯河流域管理处改造供水管网7.2公里,解决了辖区600多名村民的日常用水及1.2万多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打通了村民用水难的“最后一公里”。
昌吉高新区定期召开“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分析会,指导结亲干部带动村民走“就业+合作社+庭院经济”的新路子,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全民参与、全面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2019年以来,昌吉高新区结亲干部积极与辖区企业对接,帮助牧业村转移劳动力186人,发展奶牛养殖合作社5个;积极争取到村庄绿化美化项目资金,为牧民免费发放苹果树苗、海棠果树苗、葡萄苗等6600多棵;为每家每户发放菜苗和苜蓿种子,指导他们种植并与辖区300多家有独立食堂的企业对接,为村民种植的水果蔬菜打通销售渠道,户均增收2.3万元。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cjxw/248043.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