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对口援疆
  4. 经验交流
  5. 详情

扎根异乡13年 走出精彩援疆路

日期:2021-01-11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中国昌吉网讯(记者 王薇 通讯员 张铁国)从泉州到奇台,跨越4000多公里的距离,今年46岁的郑维冬2008年来到新疆,至今已是第13个年头。

“当时,福建援疆干部在我的老家泉州招商,我就跟着来援疆了。”郑维冬说。

援疆干部来了走,走了又来,唯独郑维冬像一根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这里。

“我希望能为新疆发展贡献一点儿力量。”谈起来疆的初衷,郑维冬如是说。

一到新疆,郑维冬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2009年4月,在奇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奇台优质的卡拉麦里金花岗岩石材资源,郑维冬开办的企业成为首批进入奇台的福建石材企业。

得益于奇台县良好的营商环境,郑维冬克服各种困难,将企业越做越大。目前,他已开办奇台县鑫磊石材有限责任公司、奇台县创元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新疆鑫磊茂盛矿业开发有限公司3家企业,总占地面积270多亩。

13年来,郑维冬始终坚持企业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转型升级,石材废料利用率达90%以上,加工工艺成功申报中国绿色建材推广项目。2020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他的公司年产值突破1亿元,实现了比2019年翻番的目标。

“今天我们装了六七辆挂车的石材,准备发往浙江、上海、陕西等省市。你看,别的工厂都放假了,我们还要再干一周。年底的订单在排队,明年翻番还有可能。”2020年12月21日,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郑维冬信心满满地说。

郑维冬说:“作为企业,我们认为援疆不仅仅是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奇台县居民杨庭文曾开过快餐店和花店,多年打拼却因经营不善,一直收入不高,而立之年连对象也找不上。郑维冬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杨庭文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3年来,杨庭文从普通工人做到了车间管理人员,每月收入12000多元。“我现在生活没有压力,也找到了女朋友,我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希望!”杨庭文说着话,眼角眉梢全是笑意。

如今,郑维冬成立的3家公司共有400多名员工,用工高峰期一半以上员工是当地群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奇台县的就业压力。

郑维冬的目光并没有局限在厂区内。近年来,郑维冬弘扬企业家精神,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助力奇台县脱贫攻坚工作。2008年至今,他为奇台县有关部门、贫困村和困难学子捐款200多万元,并先后被推选为奇台县政协委员、政协常委。

此外,郑维冬还捐资捐物,帮助贫困户购买农具,完善村镇基础设施,为贫困户建设庭院、修建围墙厕所,实施“三区分离”等。2017年5月,他担任新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会长,为该基金会捐款12万元。

随着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郑维冬回馈奇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他的企业作为奇台县重点规上企业和纳税大户,累计纳税3000多万元,其中仅2020年纳税400万元,被奇台县委、政府评为“产业援疆先进企业”“纳税大户”。

忘我地工作,郑维冬干出了骄人的成绩。“产业援疆先进企业”“自治州五一劳动奖章”“自治州劳动模范”……郑维冬及其企业10多年来获得40多项自治区、州级荣誉。

郑维冬说,每一个人来到新疆,都会爱上这里。谈到未来的打算,他说:“我已经将奇台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了,恐怕我会一直在这里‘钉’下去直到退休。”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zh/248620.jhtml)

相关稿件

扎根异乡13年 走出精彩援疆路-昌吉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