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呼图壁七万农牧民增收有“道”
新疆日报讯(记者盖有军、通讯员程勇)1月4日,窗外白雪皑皑,室内暖意融融。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德顺兴果蔬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室里,合作社理事长高菊兰正在给附近几个村的农民讲授果蔬保鲜技术。
从事果蔬保鲜产业,高菊兰这些年已经获得了数百万元的收益。而她讲授的这些技术,也让很多农民对今后的增收致富思路进一步清晰起来。
呼图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忠海说,近些年来,呼图壁县不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从“单一结构”转向“产业集群”;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舰队”;从“一产担纲” 转向“三产融合”,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让全县7万名农牧民实现持续增收。
“2019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20元,预计2020年将比上一年增加800元左右。”呼图壁县农村经济管理局党支部书记马勇说。
“从单一结构”转向“产业集群” 农牧民一年四季有钱赚
“以前到了冬天我们就回县城过冬,但今年冬天我们就顾不上了,得忙着挣钱呐。”2020年12月28日上午,五工台镇大泉村村民雷学明一边说着话,一边忙着招呼游客。
以往冬季,呼图壁县很多农民便从乡下搬回城里的楼房过冬了,待到第二年春天才会回到农村,开始一年的劳作。然而,现在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一年四季忙得不可开交,过去那种忙完收完便是冬闲的生活方式已然改变。
这几年,村里冬季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游客来的也多。雷学明便在村里的百泉湖景点旁开了一家旅游度假村,取名“聚宝泉”,专门经营当地的特色美食。“现在党的政策好,挣钱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村民们越干越有劲头。”他说。
“这种变革源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五工台镇党委书记徐杰说,以前,农民的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方式也单一。现在不一样了,以五工台镇为例,已经形成了葡萄种植、特色种养、全域旅游等产业链条。每个农民都是产业链上的一个要素,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有钱赚,2020年全镇农牧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24000元大关。
“我们着重从培育农业产业集群上下功夫,全县已经形成了苗木、葡萄、乳业等一批农牧业产业集群,成为助推农民增收的‘引擎’。”王忠海说。
王忠海介绍,这些年,呼图壁县积极推动苗木产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苗木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辐射带动近3万人从事苗木生产,年销售各类苗木花卉1.5亿株,销售额14亿元。呼图壁县也因此成为西北规模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集散基地,被誉为“西部苗都”。
呼图壁县大唐西域酒庄和唐墩果园是呼图壁县葡萄产业的两个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一家一户的农户,连接到集葡萄种植、储藏、运输、葡萄酒加工和酒庄文化为一体的产业生态链当中。
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从事葡萄产业各环节的农牧民达到1万余人。这些农牧民依靠葡萄产业,每年户均增收10万元左右。葡萄产业酿造出了农牧民的幸福生活。
从“单打独斗”转向“联合舰队” 增收致富底气更足了
“过去,我们农牧民一家一户经营,农产品价格由收购商来定。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农牧民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由合作社牵头跟收购商谈价格,就有了议价权。”2020年12月28日,呼图壁县大丰镇同发饲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热西提·牙生底气十足地说。
几年前,同发合作社社员唐勇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将家里种植的50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家里一人到合作社务工,每年收入5万多元,合作社每年还分红10万元。土地流转后,唐勇发展养殖业、经营农机,全家每年收入40万元上下。
“以前农民种地,从前一年的冬天就开始忙活。从种什么到怎么种,从种到收全都得自己干,忙得不可开交,收入还有限。现在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年底还有分红。”唐勇说,几年前,他家就在县城买了房,去年还换了辆30多万元的私家车,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唐勇的事例在大丰镇不是特例。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大丰镇已经完全颠覆过去的经营模式:起初是农牧民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之后是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形成了合作社和合作社联合的联合社模式。”呼图壁县大丰镇党委书记林强说。
林强介绍,现在每年春种、夏管、秋收及农产品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各个合作社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形成了由专业合作社叠加而成的“联合舰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在呼图壁县,几乎所有的农牧民都加入了各类合作社。各专业合作社由种植、养殖能人牵头管理,联合社则聘请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来负责经营。近几年,随着合作社业务不断扩展,天山南北甚至内地都有呼图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身影。
“由传统经营模式下的‘单打独斗’,转变为以合作社为基础的联合社,这是一种变革,也让全县农牧民增收更有底气了 。”王忠海说。
从“一产担纲”转向“三产融合” 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
2020年12月29日上午,在位于呼图壁县的新疆西域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酸奶生产车间,车间主任陈二闯紧盯着智能监控屏,仔细监控着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
2008年,陈二闯从部队退役后,返乡进入西域春乳业工作。
“我现在每月工资能拿到12000元。这些年公司稳步发展,我们的待遇也逐年提高。”陈二闯自豪地说,两年前,他在县城给父母和自己各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
新疆西域春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童刚平介绍,公司立足呼图壁县,全力打造饲草料种植与加工、奶牛繁育改良与饲养、乳制品加工与销售的奶业全产业链。目前,公司在当地吸纳就业1500人,人均月工资4000元。
王忠海介绍,呼图壁县以建设全国奶业30强县、自治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为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发展以奶牛为主导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培育了西域春、维维等乳制品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奶业快速发展。2020年底,呼图壁县奶牛存栏达5万头,年产鲜奶14万吨,种植饲草达20万亩,农牧民人均来自奶业的纯收入达到1200元,奶业已成为带动全县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奶业只是呼图壁县三产融合的缩影。
王忠海说,奶业、棉花产业、番茄产业相互促进、融合,让7万多名农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推动农业持续发展、农牧民稳定增收是关键。通过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让农牧民实现稳定增收,这始终是呼图壁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将不断培育适合呼图壁县农牧民增收的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呼图壁县委书记丁彦明说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cjxw/25048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