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
  2. 首页
  3. 党政要闻
  4. 区州新闻
  5. 详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创新高地 农业硅谷

日期:2022-08-15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记者 刘茜 通讯员 马军)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200余万亩;建成疆内外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343个;“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46亿元……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背后,透着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农高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按照国家定位,昌吉农高区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干旱荒漠绿洲农业为主题,以棉花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棉花科技创新高地、全国绿洲农业科技引领区、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一带一路”农业开放发展试验区,在棉花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农业生物育种、绿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创新驱动 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在新疆农业博览园的一个玻璃温室内,机床上一排排苦苣生机盎然。这是新疆科创天达农业工程有限公司展示的最新一代全自动工厂化活体蔬菜栽培系统。

“该技术集成自动化、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可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生产周期自动调节营养供给,有效缩短植物生产周期。与之前的无土栽培技术相比,可以节约一半人力。”新疆科创天达农业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穆肖芸说。

只需要一个智能施肥罐,将水溶肥装进其中,再与农户田地里的浇水滴灌设备相连,设置好联网终端,通过手机APP,就能让农民足不出户给农作物施肥浇水。

“手机下单,根据作物长势进行调控,一个罐大概辐射800亩到1000亩耕地。不但利用率是传统肥料两倍以上,而且节约了劳动力成本,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新疆慧尔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强介绍。依托昌吉农高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公司自主研发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和具有土壤修复、盐碱改良功能的液态肥,入选中国制造2025绿色生产示范项目。

在华兴农场数字农业综合管控基地,一台挂载多光谱镜头的遥感无人机正对种植地块进行信息采集。采集信息通过大数据中心分析生成数据处方图,对作物长势、作物营养均衡度等进行综合评测,为下一步田间管理提供准确依据。

昌吉农高区,因农而生。作为全疆第一个“国字号”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之初便被赋予探索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

近年来,昌吉农高区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率先在全疆试验示范了一批“智慧农业”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节本增效。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每亩带动棉农节本增效400-500元,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200余万亩。

新疆正生营养研究院(有限公司)致力于菊苣、鹰嘴豆、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精深加工。“我们生产的菊苣粉和多肽已销往全国各地。”该公司总经理侯富亮说。

像正生营养研究院(有限公司)这样,昌吉农高区以现代农业精深加工示范区为载体,已引进慧尔、昌粮集团、大北农等龙头企业50余家,农副食品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农资农机装备等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昌吉农高区构建“一城两区多园”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产城深度循环联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城”即新疆现代农业科技城,“两区”即现代农业精深加工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区,“多园”即各县市现代农业园。

在这里,创新气质、创新基因深深烙在每一寸土地上。昌吉农高区制定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优惠政策,建成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西部分中心和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西部分中心,建成拥有近64万条农业专利、品种权和科技成果的数据库,承担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57项,引进中试行业领先技术成果100余项,制订推广农业地方标准42项、农业标准体系3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78项,有效贯通衔接农业科研、推广转化和生产应用“三大体系”。目前,昌吉农高区已入驻各类企业3000余家。

产业聚集 打造“西部种业之都”

8月9日,新疆农业博览园内,占地140亩的种子展示观摩区陈列着数千个种子品种,静待新疆(昌吉)种子展示交易会的开幕。一粒粒种子,折射出昌吉种业的改革创新之路。

“我们有14个西甜瓜新品种正在申报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加上之前登记的27个,西甜瓜新品种将达到41个。”新疆农人种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宏说。

在昌吉农高区,以农人种子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制种企业致力于西甜瓜新品种的开发,西甜瓜制种示范推广辐射种植面积达1000万亩,覆盖全疆80多个县市、国内30个省区,并走出国门辐射到15个国家和地区。玉米制种带动昌吉州成为全国第二大玉米制种基地,良种辐射区域从疆内延伸到东北、华北、黄淮海及西南四大玉米种植区。目前,昌吉农高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西甜瓜、小麦、番茄品种91个,育种水平全国领先。

科技兴农,种业先行。10年来,昌吉农高区围绕“西部种业之都”建设目标,培育壮大了一批繁育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企业。

昌吉农高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共建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研究机构——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已入驻22个研究所40个团队,试验示范种植18类作物600个品种(系)。

昌吉农高区企业自主培育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641”达到“双33标准”,特早熟优质棉“特璞棉979”达到“双31标准”,品质超过澳棉、美棉,每亩可提质增效500元以上。培育的加工番茄新品种“屯河306”,最高亩产达到13吨,可带动种植户每亩增收500元。培育的“泰昆鸡”“天康猪”在新疆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60%、80%;培育的“萨福克羊”“安格斯牛”等良种(包括冻精)为全疆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提供了高品质种源。

产业融合 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

每至深秋,昌吉老龙河成片的胡杨林与蓝天相映,绚烂的色彩构成了一条金色长廊。

2018年9月,被纳入全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的昌吉菊花展如期而至,100多万株1018个品种的菊花绽放出万种风情。新设置的农耕文化体验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看到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潜能,华兴先后投资1亿多元用于景区升级。现在,这家由昌吉民营企业华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景区不仅是自治区四星级农家乐,而且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昌吉农高区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域旅游多点布局、一线串珠、互补共融、竞相发展的格局加速形成,以赏花、科普、体验等为主题的农旅产业蓬勃发展,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4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46亿元。

一朵小棉花“开出”大产业

8月6日,在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农高区”)老龙河示范区,棉花种植户马春峰的1000亩棉田里,一颗颗棉桃坐落有序,看得见的结铃成果量,让他对丰产增收充满信心。

这片棉田是采用了节水滴灌技术的高标准农田,加上“宽早优”棉花种植模式,和之前相比,棉田用水减少了一半左右,亩产却接近翻番。

好棉花是种出来的。近年来,昌吉农高区通过示范推广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精量播种、无人机飞防、化学打顶、机械化采收等先进技术,有效降低棉花种植成本。“十三五”时期,昌吉农高区棉花种植面积保持在15万亩以上,棉花平均单产从336公斤增加到460公斤,增幅30%;皮棉质量从“双28”提升到“双30”,全力打造新疆优质棉样板区。

昌吉农高区着力探索优质棉产业发展模式,园区管委会主动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园区共建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联合中棉所等200多家产业链单位组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联盟优棉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推进构建“科研、种子、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全产业链条。构建“种水肥药械”生产链和“宽早优”植棉技术体系,建立“一厂一品、单品单收单轧”闭环运作模式,注册“CCIA”国家棉花品牌,与永澳纺织、罗莱家纺、361服装等下游纺织服装企业建立优质优价、加价收购的合作关系,在昌吉州、巴州、阿克苏地区、兵团各师等认证棉花种植基地200万亩。泰昆集团棉粕生物蛋白等生产工艺国内领先,产能达90万吨;开展棉花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此外,昌吉农高区建成新疆棉花大数据服务中心,汇集棉花行业数据2000多万条,覆盖交售农户近200万人,覆盖全疆轧花企业800余个,辐射带动全疆棉花产业“由量向质”转型升级,提升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

从一粒小小的棉花种子,到一根纤细如发的棉纱,再到服装等纺织品,一朵朵棉花“开出”了大产业,托起了农民的致富梦。

马建飞:80后现代农场主

8月5日,在炙热的阳光下,新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昌吉农高区”)腾飞农场的棉田里,一架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飞防作业。

看着眼前“忙碌”的无人机,昌吉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理事长马建飞介绍说:“联盟通过成套体系服务,作业面积每年超过300多万亩土地。”

2003年,“80后”马建飞从内地回到家乡昌吉协助父亲进行农场管理和经营。“内地农村依托高效农机作业,不仅节约时间,提高了农作物生产效益,还可以外出接单挣钱,我决定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马建飞说。

2010年,马建飞牵头成立了昌吉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走上了利用现代农机、依靠科学农艺、发展现代农业的致富之路。目前,合作社流转土地10万多亩,拥有采棉机等大中型农机具上百台,配有卫星导航等先进设备,并拥有全疆最大的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这几年,通过农之鑫的示范,辐射带动昌吉农高区及周边种植机采棉30万亩,每年使3200多户棉农、1万多名农民受益,转移农村劳动力4.6万人。昌吉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20强。

2022年6月13日,在拜城县小麦收割现场,顶着火辣辣的日头,来自昌吉农之鑫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马志乐,正驾驶小麦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进行采收。

2018年6月,马建飞牵头联合昌吉州42家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和服务机构,组建了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组团发展。目前联盟有400多家农机合作社加盟,拥有各类机具1万余台(套),农机从业人员2.4万人。随着农机数量不断增加,农机合作社作业区域也由过去的昌吉州,扩展到南北疆。

马建飞介绍,如今昌吉州农机合作服务联盟已拥有固定资产12亿元,可实现120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同时作业,高峰期日均收获量超过10万亩。

由于表现突出,马建飞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21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农户)等荣誉称号。

(本文来源:http://www.cjxww.cn/content/jrjj/315400.jhtml)

相关稿件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创新高地 农业硅谷-昌吉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