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昌吉,银装素裹,寒风凛冽。亲戚家的煤买的够不够,过冬物资准备的怎么样,牵动着呼图壁县农业农村局驻二十里店镇小土古里村“访惠聚”工作队和结亲干部的心。当得知18户困难村民煤炭储备不足时,工作队与结亲干部多方联系协调,为他们发放了40吨暖心煤。“我身体不好,结亲干部经常来我家帮忙,现在又给我送来2吨煤。屋子里暖和了,我心里也暖暖的。”村民白布提感激地说。如今,这样暖心的故事在庭州大地上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昌吉州取“昌盛吉祥”之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在这片7.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哈萨克、维吾尔等4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8%。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昌吉州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创建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持续巩固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近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昌吉州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之花开遍庭州大地。
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快来买馕啊,新鲜出炉的烤馕……”11月中旬,一场小雪过后,气温骤降,玛纳斯县人民医院结亲干部崔莹趁休息时间又来到亲戚的馕店帮忙。看着崔莹忙前忙后,连水都顾不上喝,阿卜杜萨拉木·苏来曼劝道:“姐,先休息一会儿吧!”“不碍事,等忙完了再说……”崔莹笑答。
家住玛纳斯县凤翔小区的阿卜杜萨拉木·苏来曼擅长打馕,但是因为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有限,销售方式单一,生意一直不太好。2018年2月,崔莹与阿卜杜萨拉木·苏来曼结为亲戚,自此只要有空,崔莹就会到亲戚的馕店帮忙,宣传党的惠民政策,陪他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崔莹还一边在微信朋友圈为馕店打广告,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到商铺推销,渐渐地销路打开了。在崔莹的鼓励和帮助下,阿卜杜萨拉木·苏来曼把馕店搬到了玛纳斯县中华碧玉园香馕一条街,在馕的口味和花样上下功夫,馕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我打算考驾照,然后买辆车,方便送馕。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了。”阿卜杜萨拉木·苏来曼高兴地说。
崔莹与阿卜杜萨拉木·苏来曼一家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像这样的故事,在庭州大地上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一次结亲,终身结缘。昌吉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干部职工全员参与、社会各界广泛动员,全州46606名党员领导干部与51689名各族群众结对认亲,各族干部群众在走动互动中增进彼此了解、在你来我往中拉紧情感纽带。
自2016年10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累计为各族群众捐款3167.32万元、捐物175.83万件、解决各类生产生活困难93.52万件、惠及各族群众152.86万户次;开展各类民族团结联谊活动34.73万场次,403.61万各族干部群众参与其中。
通过结对认亲,广大干部职工实现了从“住村里”到“住家里”再到“住心里”的转变,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过去吃涝坝水,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说起过去的黄山中心村,67岁的村民胡尔曼·阿德尔汗直摇头。2014年,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族乡黄山中心村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15年全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3673元,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62元。
6年时间,这个天山深处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起村子的变化,村民们喜悦幸福的心情溢于言表。“今年村里新建了2处小游园,还修建了篮球场……”村治保主任沙哈提·扎玛特说。“现在我们搬进了新房子,家里大货车、小轿车、电动车,要啥有啥。”村民哈马义·后尔曼合力接着说道。“进了扶贫车间,我和丈夫一年能挣5万余元,感谢党和政府,我们一定好好干。”村民古力莎娜·虎郎抢着说。
州党委、政府聚焦脱贫攻坚,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民族工作、民生工作结合起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用实际行动践行“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
2016年,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部退出。昌吉州又把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在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上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查漏补缺、达标整改,全州贫困家庭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体系,住房、饮水全部安全达标,10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实现“五通七有”。同时,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实施“产业强乡”“特色富村”,全州累计实施特色产业项目374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9676人。目前,全州4328户1448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556元,实现稳定脱贫。
昌吉州坚持把本级财政支出和对口援疆资金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安居、安全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持续大力推进,各民族群众共享收入持续提高、教育条件持续改善、就业有扶持、就医有保障、生活环境日益美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
创建引领让民族团结之花长开常盛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昌吉州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全局性工作、战略性任务、基础性事业、生命线工程来系统谋划,出台创建实施意见、创建标准、命名办法、考核细则等,积极探索建立了“三年届满、零基启动”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考核机制,配齐配强州、县(市)、乡镇(街道)三级创建工作队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主体、合力推进、共建共享”的大创建格局。
呼图壁县“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队长王桂珍,数十年如一日全力帮助各族困难群众;玛纳斯县“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发起人再依娜甫·玛木提,十余年来带领志愿者积极帮助面临辍学的孩子重新走进了学校,为贫困家庭提供无私帮助;吉木萨尔县满城路社区干事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长年照顾11位生活困难的老人,用实际行动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昌吉州始终把培育典型、示范引领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持续挖掘、选树和表彰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全州先后有51个民族团结模范集体、90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分别受到国务院、自治区表彰,1366个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554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州表彰,形成了全社会尊重典型、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的鲜明导向和浓厚氛围。
昌吉州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创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把民族团结进步向社会各层面延伸。截至目前,全州已评选命名205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科室”、5680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2928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商铺”、177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岗位”、20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等6.6万余个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微示范”,使民族团结进步真正体现在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中,渗透到社会各个细胞中,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平安昌吉的主旋律、最强音。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展望新时代,昌吉州各族儿女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疆篇章作出昌吉贡献。
(本文来源:中国昌吉网http://www.cjxww.cn/content/jrjj/246545.jhtml)